历史传承近
1955年,镇远青溪镇七家较大的酒作坊,与当地政府公私合营,成立了贵州青溪酒厂。1958年,青溪酒厂转型为国营企业。
2021 年,贵州青酒迎来全新的酒业经营团队及资本的 “加持”,坚持五年不盈利,计划用十年的时间,把贵州青酒打造成价值 6000 亿市值的白酒企业。
历史沿革
青酒的历史沿革,最早可追溯到洪武二十三年(1390)建清浪卫,屯兵5600人。明永乐年间,天下太平,卫所官兵,解甲归田,其卫所官兵多自于江浙一带下江人,他们把先进生产技术带入这里。如垦荒、植树、筑塘、设堰、造田、种禾、养蚕、酿酒等,所酿之酒,入口绵甜,香味浓郁,醇厚甘爽,回味无穷,闻名远近。邻近的晃州(今新晃)、平溪(玉屏)、思州(岑巩)、邛水(三穗)、镇远等黔东地区的贩酒者慕名而来。
俗语曰:“好水酿好酒,水好酒才甜”。泉水发源于河东一石漠化地下之溶洞,距溶洞不远有一庵子,名曰:“新庵古泉”(今职中)。尼姑用清澈透明,一尘不染之泉水酿酒,供香客品尝,酿酒工具,使用楠竹制成,每提八两,凡饮三提即醉(谐音)“三滴醉”。诗云:“新庵古泉酿佳酒,醉倒游仙张三丰”,在民间传诵。
泉水常年不断,沿文笔峰下的湘黔驿道缓缓流向河东村域,人们利用这一天然泉水兴办榨坊、磨坊和酒坊共九家。冬暖夏凉之泉水,不仅酿酒,还供人饮、灌溉、养鱼和工业。错落有致的榨房沟,可谓“人杰地灵,物华天宝,人丁兴旺”之地。
据明清《黔书》《黔南认略》《黔南丛书》等史书记载:清代云南按察使许缵曾,字孝修,号鹤沙,华亭人,顺治六年(1649)进士,他于康熙九年(1670)十一月离京赴云南任职时,著有《滇行纪程》,此书是这样记述:“清浪卫前离江,后包北山,地势平衍,居民亦稠,地产香稻,圆实而大,味亦至膄,山中多寒,所爇多晚禾,故滋本深而含茂。各属产米精绝,尽香稻也。所酿之酒,甘芳入妙,楚中远不及”。楚中,主要指湖南、湖北等省。就许缵曾喝“清浪酒”而言,至少也是三百多年历史了。
清雍正五年(1727)撤卫建县,民国三十年(1941年)裁县置区,冠名“镇远县青溪区青浪镇”。地处㵲水北岸,北山脚下,历代政府驻地的青浪,自古以来是水陆交通要津,商旅、军队、车马、邮传和舟楫的驿站。城镇交通、运输、加工、修理、制造、洗染、织布、酿酒等业应运而生,尤其是酿酒。历史的文化街(今东门村),兴隆街(下河村),河东街(河东村),有10多家酿酒作坊,晓有名气的当数杨、徐、吴、李、唐等几家酿酒大户,他们所酿之酒,与众不同,有甲酒(头锅烧)、水酒(二锅烧)之分,甲酒专供地方官府要员和地方大户所用。在此之前,并非“青酒”叫“清浪酒”,而在相关史料中均有记载。
历史的清浪酒,则是地方民众的生财之道。除以上几家酿酒大户之外,各村寨酿酒也有之。适逢场期,大街小巷,摆摊设点,进城交易,比比皆是。同时还涵盖区内羊坪、竹坪、铺田等乡场。酿酒之法:选用优质大米、玉米、高粱、糥米,通过煮熟、凉干、发酵后,采用土灶、木甑、燃料、蒸溜(水质十分讲究),再用土罐、密封、貯藏等工艺。足以体现传统酿酒工艺的早熟。
解放之初,1953年,几家较大白酒私商进入公私合营。以此为基础,1955年组建青溪酒厂时,两间木房,两眼土灶,7名员工。1958年镇远县糖业烟酒公司成立,青溪酒厂改隶县糖业烟酒公司(属国营商办酒厂),将厂址由徐家湾迁到河东街,全厂几十名职工,沿袭传统酿酒工艺,年产几十吨白酒。
因陋就简地改进酿酒工艺。1971年湘黔铁路在建时,青溪酒厂作为全县白酒特别供应点,来自四面八方的铁路工人和上万铁建民兵,品名了青溪酒,声誉鹊起,盛名黔东。
改革开放之初,经县里安排,青溪酒厂吴荣献、唐定祥、周国民、姚元昌等同志先后赴贵州茅台、习水和四川泸州等地学习交流酿酒技术,学成归来,既是师傅又是工人,正是青溪酒厂“以我为主,搏采众长,自我提高”时期。1984—1985年先后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“优质产品”以及国家商业部授予“先进企业”,使其“青酒”由此而名。
青溪地处江南丘陵与云贵高源过渡地带,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群峰相逐,河流纵横,草木葱郁,气候宜人,又无任何工业污染,形成独特的生态文化体系,加之数百年来的传统酿酒工艺,之所以“张三丰醉而忘路”,一代哲人王阳明与“三滴醉”等故事仍传诵民间。由此可见,青溪传统酿酒工艺在古代就相当成熟和先进了。(罗尚贤)
史料源于
1.《清浪卫志》
2.《青溪镇志》